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
> 信用河北 > 政策文件

廊坊三河市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

发布日期:2024/10/10 0:00:00 浏览次数:125次 作者:河北省运政信息网

近日,走进廊坊三河市皇庄镇,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农村公路映入眼帘。路旁,利都农业生态科技产业园内工作人员们正忙着择菜、洗菜……蔬菜装箱后将通过便捷的农村公路网发往全国各地。

农村公路连接着一座座村庄、一块块农田、一个个产业园,是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十年来,三河市紧紧围绕“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”要求,大力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高质量发展。截至目前,该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25.852公里,人享其行、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,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交通保障。

基础先行,从建设“一条路”迈向联通“一张网”

该市出台《三河市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实施意见》,科学制定规划,为建设“四好农村路”指明了方向、明确了任务。财政每年列入预算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少于3亿元,其中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每年列支2亿元,每年落实6000万元农村公路大中修资金、1500万元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和7500万元公交运营补贴,形成“政府主导、行业指导、部门协作、社会参与”的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新体系。

实施农村“土路清零”行动,目前农村公路乡镇通达率、通硬化路率、建制村通达率均为100%。同时,打造36公里乡村振兴环线,穿越3个镇,连通90个建制村,惠及人口25万。建设三河南连接线,全线铺设彩色骑行步道,并修建交通驿站及公交场站,成为拉动产业振兴和旅游发展的重要通道及市民休闲旅游的新干线。

因地制宜,从养护“一段路”迈向养护“一路景”

三河市出台系列管理办法,推进乡镇农村公路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。目前,全市10个乡镇、395个建制村组建了由407名路政员、监管员、护路员构成的三级路产路权保护队伍,设置“路长制”公示牌950个,覆盖率达100%。

推广应用“路长制+信息化”综合管理系统。在全省率先应用“四好农村路”综合管理系统,各级路长通过信息化平台和手机“E畅通”APP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监管、路域环境实时全监控,建立“及时发现—实时预警—高效处置—闭环监管”的工作运行模式。

该市坚持“有路必养、养必到位”原则,按照“日常+预防性+大中修”相结合的养护模式,积极推进养护大中修、日常小修保养、危桥改造、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。坚持因地制宜、因路制宜,打造公路绿色长廊。

民生普惠,从运营“一条线”迈向振兴“一大片”

2017年,三河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顺利完成,实现了公车公营。目前,城乡公交车达628辆,运营干线50条,线网总长度544.9公里。

全市现有1个公交客运枢纽,3个场站,5个城乡公交首末站,建设公交站点953个、站牌1821座,候车亭790座,中心城区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%,实现了全域村村通公交。同时,与北京平谷区,天津宝坻区公交实现了互联互通,与北京通州、顺义,天津蓟州实现了公交“零距离换乘”。

该市构建了以城市为中心、乡镇为节点、道路为纽带、场站为依托的四级公共交通网络体系。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投入使用率达100%,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5A级,县城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率达100%。

在10个乡镇设置383个电商网点,乡镇物流通达率达100%;村级物流网点全覆盖,多站合一、一站多用、资源共享、统一标识、客货同上,实现了上联下通的快速物流专线。推广交邮融合联动发展,依托邮政服务网点优势和公交运力资源优势,采用“公交+邮政”模式,在避免公交车可能空载的同时节约了邮政运输成本,达到了“1+1>2”的社会效应。目前,三河市已开通3条城乡交邮融合线路。

融合发展,从各管“一亩地”迈向经济发展“一盘棋”

三河市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、乡村振兴、特色旅游等有机结合,以路带产、以路促游。

该市主动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,打通22条进京入津新通道,建成3条高速公路连接线。围绕密涿高速三河南连接线打造近7000亩林药基地,种植榛子、核桃、食用海棠等新品种,带动农民亩均增收约3500元。

围绕东部山区乡村旅游环线,打造近5000亩特色林果基地,种植文冠果、红梨、蟠桃等名优品种,成为京津采摘优选的目的地,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近30%。此外,该市借助东部矿山生态修复,依托矿山内甘泉寺遗址公园、二郎庙、辽代灵山塔、百亩油菜花园等乡村旅游资源,建设骑行步道、露营基地、公路驿站、观景平台等设施。建设农产品售卖廊架、景观公园、苗圃基地等惠民项目30余处,开通旅游公交专线,努力将生态绿色和文化传承保护贯穿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全过程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(孟媛 刘伟)

责任编辑:王冉冉    审核:邢默冉

上一篇: 保定公交加大运力投放 满足旅客出行需求
下一篇: 衡水交通国庆假期坚守岗位 守护群众安心畅行